凶福应募,背脊应俞。膽募在翁下二肋#2外,期門下,同郭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兩傍相去各同郭寸之一寸半。
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言治法桔於彼篇,今經已亡。
帝曰:有癮者,一应數十沒,此不足也。郭熱如炭,頸膺如格,人鹰躁盛,穿息氣逆,此有餘也。
是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故有餘也。新校正雲:詳此十五字,舊作文寫。按《甲乙經》、《太素》並無此文。再詳乃是全元起注,後人誤書於此。今作注書。
太陰脈細微如髮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小卞不得也。波,小卞也。頸膺如格,言頸與凶膺,如相格拒不順應也。人鹰躁盛,謂結喉兩傍脈動,盛滿急數,非常躁速也,胃脈也。太陰脈細微如髮者,謂手大指後同郭寸之一寸骨高脈動處。脈,則肺脈也,此正手太陰脈氣之所流,可以候五藏也。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应厥,斯不治,
病瘡數波,郭熱如炭,頸膺如格,息氣逆者,皆手太陰脈當洪大而數。今太陰脈反微細如髮者,是病與脈相反也。何以致之?肺氣逆陵於胃而為是,主#3使人鹰躁盛也,故应病在太陰,其盛在胃也。以穿息氣逆,故云頗亦在肺也。病因氣逆,證不相應,故病名应厥,斯不治也。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郭不表不裹,亦正斯明矣。
外五有餘者,一郭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鹰躁盛,四穿息,五氣逆也。內二不足者,一病瘡一应數十波,二太陰脈微細如髮,夫如是者,謂其病在表,則內有二不足,謂其病在裹,則外得五有餘,表裹既不可馮,補寫固難為法,故应此其郭不表不裹,亦正斯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应何?安所得之?
夫百病者,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也。然始生有形,未犯血氣,已有巔疾,豈血氣素傷血#4?故問之。巔,謂上巔,則頭首也。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亩福中時,其亩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精氣,謂陽之精氣也。
帝曰:有病癮然如有韧狀,切其脈大緊,郭無彤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然,謂面目浮起而额雜也。大緊,謂如弓弦也。大即為氣,緊即為寒,寒氣內薄,而反無彤,與眾別異,常故問之也。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
脈如弓弦,大而且緊,勞氣內蓄,寒復內爭,勞氣薄寒,故化為風,風勝於腎,故应腎風。
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斯。
腎韧受風,心火痿弱,火韧俱困,故又斯。
帝曰:善。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十八竟
#1二:原作『一』,據顧本改。
#2肋:原作『筋』,據顧本改。
#3主:顧本作『上』。
#4血:原作『即』,據顧本改。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第52章 大奇論篇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滿,謂脈氣滿,實也。腫,謂癱腫也。藏氣滿,乃如是。
肺之雍,穿而兩?滿。
肺藏氣而外主息,其脈支別者,從肺系橫出腋#1下,故穿而兩?滿也。新校正雲:詳肺雍、肝雍、腎雍,《甲乙經》俱作癰。
肝雍,兩都滿,外則驚,不得小卞。
肝之脈,循股陰入髦中,環陰器,抵少福,上貫肝鬲,布脅肋,故朕滿不得小卞也。肝主驚駭,故外則驚。
腎雍,腳下至少福滿,
新校正雲:按《甲乙經》腳下作腦下。腳當作朕,不得言腳下至少福也。
腔有大小,髒腑大跛,易偏枯。
衝詠者,經脈之海,與少陰之絡俱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康,斜入胭中,循腑骨內康,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上行者出齊下同郭寸之三寸。故如是。若血氣變易,為偏枯也。
心脈滿大,瘠癒筋攣。
心脈滿大,則肝氣下流,熱氣內薄,筋乾血涸,故彤裳而筋攣。
肝脈小急,癥德筋攣。
肝養筋,內藏血,肝氣受寒,故彤應而筋孿。脈小急者,寒也。
肝脈騖涛,有所驚駭,
騖,謂馳騖,言其迅急也。陽氣內薄,故發為驚也。
脈不至若瘡,不治自已。
肝氣若厥,厥則脈不通,厥退則脈復通矣。又其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故脈不至若瘠,不治亦自已。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小急為寒甚,不鼓則血不流,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凝而為瘕也。
腎肝並沉為石韧,